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未知相对度系统的一阶D型迭代学习控制

宋召青 赵国荣 卢建华

宋召青, 赵国荣, 卢建华. 未知相对度系统的一阶D型迭代学习控制[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6, 35(1): 54-57.
引用本文: 宋召青, 赵国荣, 卢建华. 未知相对度系统的一阶D型迭代学习控制[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6, 35(1): 54-57.
SONG Zhao-qing, ZHAO Guo-rong, LU Jian-hua. First-Order D-Type Iterative Learning Control for Systems with Unknown Relative Degree[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6, 35(1): 54-57.
Citation: SONG Zhao-qing, ZHAO Guo-rong, LU Jian-hua. First-Order D-Type Iterative Learning Control for Systems with Unknown Relative Degree[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6, 35(1): 54-57.

未知相对度系统的一阶D型迭代学习控制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G2002cb312205-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020501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宋召青(1969-),男,博士生,副教授,主要从事系统辨识,智能控制理论,迭代学习控制方面的研究.

  • 中图分类号: TP273+.22

First-Order D-Type Iterative Learning Control for Systems with Unknown Relative Degree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350
  • HTML全文浏览量:  115
  • PDF下载量:  5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3-11-10
  • 刊出日期:  2006-02-15

未知相对度系统的一阶D型迭代学习控制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G2002cb312205-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0205012)

    作者简介:

    宋召青(1969-),男,博士生,副教授,主要从事系统辨识,智能控制理论,迭代学习控制方面的研究.

  • 中图分类号: TP273+.22

摘要: 针对未知相对度系统,提出了一种一阶D型迭代学习控制律的设计方法。通过对具有未知相对度的被控系统串连和并联一个一阶子系统,可构造一个相对度为1的虚拟系统。该虚拟系统在一阶D型迭代学习控制律的作用下,能够完全跟踪期望轨迹。从而实现被控系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给定轨迹的渐近跟踪,D型迭代学习控制律的增益不依赖于被控系统的参数。仿真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English Abstract

宋召青, 赵国荣, 卢建华. 未知相对度系统的一阶D型迭代学习控制[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6, 35(1): 54-57.
引用本文: 宋召青, 赵国荣, 卢建华. 未知相对度系统的一阶D型迭代学习控制[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6, 35(1): 54-57.
SONG Zhao-qing, ZHAO Guo-rong, LU Jian-hua. First-Order D-Type Iterative Learning Control for Systems with Unknown Relative Degree[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6, 35(1): 54-57.
Citation: SONG Zhao-qing, ZHAO Guo-rong, LU Jian-hua. First-Order D-Type Iterative Learning Control for Systems with Unknown Relative Degree[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6, 35(1): 54-5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