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对等网络流量检测技术

陆庆 周世杰 秦志光 吴春江

陆庆, 周世杰, 秦志光, 吴春江. 对等网络流量检测技术[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7, 36(6): 1333-1337.
引用本文: 陆庆, 周世杰, 秦志光, 吴春江. 对等网络流量检测技术[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7, 36(6): 1333-1337.
LU Qing, ZHOU Shi-jie, QIN Zhi-guang, WU Chun-jiang. Research on the Technology of Peer-to-Peer Network Traffic Identification[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7, 36(6): 1333-1337.
Citation: LU Qing, ZHOU Shi-jie, QIN Zhi-guang, WU Chun-jiang. Research on the Technology of Peer-to-Peer Network Traffic Identification[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7, 36(6): 1333-1337.

对等网络流量检测技术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473090);国家242信息安全专题计划项目(2006B1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陆庆(1964-),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对等计算及其安全技术方面的研究.

  • 中图分类号: TP393.08

Research on the Technology of Peer-to-Peer Network Traffic Identification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610
  • HTML全文浏览量:  124
  • PDF下载量:  7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7-05-10
  • 刊出日期:  2007-12-15

对等网络流量检测技术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473090);国家242信息安全专题计划项目(2006B19)

    作者简介:

    陆庆(1964-),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对等计算及其安全技术方面的研究.

  • 中图分类号: TP393.08

摘要: 对等网络(P2P)应用的飞速发展,丰富了互联网的内容,但其流量的爆发式增长和不加限制的带宽占用,不仅给互联网基础设施带来巨大冲击,也给Internet服务提供商(ISP)和应用服务提供商(ASP)的高级服务部署带来了很多问题。开展高效、准确的P2P流量实时识别与过滤相关技术研究,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互联网基础设施、P2P技术和合理部署P2P应用,还有利于制止非法内容在P2P网络中的传播。该文通过对现有P2P流量识别算法进行深入研究和对比分析,为P2P流量有效管理和合理规范提供了技术参考。

English Abstract

陆庆, 周世杰, 秦志光, 吴春江. 对等网络流量检测技术[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7, 36(6): 1333-1337.
引用本文: 陆庆, 周世杰, 秦志光, 吴春江. 对等网络流量检测技术[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7, 36(6): 1333-1337.
LU Qing, ZHOU Shi-jie, QIN Zhi-guang, WU Chun-jiang. Research on the Technology of Peer-to-Peer Network Traffic Identification[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7, 36(6): 1333-1337.
Citation: LU Qing, ZHOU Shi-jie, QIN Zhi-guang, WU Chun-jiang. Research on the Technology of Peer-to-Peer Network Traffic Identification[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7, 36(6): 1333-133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