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带包络约束的优化滤波器设计方法

王田 杨士中

王田, 杨士中. 带包络约束的优化滤波器设计方法[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6, 35(3): 298-301.
引用本文: 王田, 杨士中. 带包络约束的优化滤波器设计方法[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6, 35(3): 298-301.
WANG Tian, YANG Shi-zhong. A Design Approach to Optimal Filter with Envelope-Constrained[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6, 35(3): 298-301.
Citation: WANG Tian, YANG Shi-zhong. A Design Approach to Optimal Filter with Envelope-Constrained[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6, 35(3): 298-301.

带包络约束的优化滤波器设计方法

基金项目: 

重庆市应用基础研究项目(03-8084)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田(1971-),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信号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杨士中(1937-),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通信理论和运载器通信测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王田(1971-),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信号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杨士中(1937-),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通信理论和运载器通信测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 中图分类号: TN911.7

A Design Approach to Optimal Filter with Envelope-Constrained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418
  • HTML全文浏览量:  123
  • PDF下载量:  6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3-12-04
  • 刊出日期:  2006-06-15

带包络约束的优化滤波器设计方法

    基金项目:

    重庆市应用基础研究项目(03-8084)

    作者简介:

    王田(1971-),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信号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杨士中(1937-),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通信理论和运载器通信测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王田(1971-),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信号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杨士中(1937-),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通信理论和运载器通信测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 中图分类号: TN911.7

摘要: 对信道均衡、雷达或声纳脉冲压缩等应用领域中要求满足波形条件且使输出噪声增益最小化的滤波器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用波形包络约束表达式和极值条件可以准确地描述滤波器的性能要求,从而将该设计问题转化为半无限二次凸规划问题进行分析。利用Lagrangian对偶理论和Carathéodory维度理论把半无限二次凸规划问题转化成等价的易于求解的有限维对偶优化问题,并给出了求解有限维对偶优化问题的迭代算法,设计实例表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English Abstract

王田, 杨士中. 带包络约束的优化滤波器设计方法[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6, 35(3): 298-301.
引用本文: 王田, 杨士中. 带包络约束的优化滤波器设计方法[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6, 35(3): 298-301.
WANG Tian, YANG Shi-zhong. A Design Approach to Optimal Filter with Envelope-Constrained[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6, 35(3): 298-301.
Citation: WANG Tian, YANG Shi-zhong. A Design Approach to Optimal Filter with Envelope-Constrained[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6, 35(3): 298-3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