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OFDM系统的失真补偿

李明奇 李玉柏 彭启琮

李明奇, 李玉柏, 彭启琮.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OFDM系统的失真补偿[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7, 36(4): 677-680.
引用本文: 李明奇, 李玉柏, 彭启琮.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OFDM系统的失真补偿[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7, 36(4): 677-680.
LI Ming-qi, LI Yu-bai, PENG Qi-cong. Compensation of Distortions in OFDM System by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7, 36(4): 677-680.
Citation: LI Ming-qi, LI Yu-bai, PENG Qi-cong. Compensation of Distortions in OFDM System by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7, 36(4): 677-680.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OFDM系统的失真补偿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672157;60672158;6057503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明奇(1970-),男,在职博士生,副教授,主要从事数字信号处理和动力系统方面的研究.

  • 中图分类号: TN929.1

Compensation of Distortions in OFDM System by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Fund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und of China (60672157; 60672158; 6057503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361
  • HTML全文浏览量:  102
  • PDF下载量:  6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7-03-19
  • 刊出日期:  2006-08-15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OFDM系统的失真补偿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672157;60672158;60575031)

    作者简介:

    李明奇(1970-),男,在职博士生,副教授,主要从事数字信号处理和动力系统方面的研究.

  • 中图分类号: TN929.1

摘要: 在OFDM系统的发射机部分高功率放大器常常引起发射信号的非线性失真。对角循环神经网络是一类经过修正的全连接循环神经网络,在系统动态行为的俘获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该文引入了这类对角循环神经网络,对发射信号在高功率放大之前进行前置补偿,对网络的训练提出了梯度下降算法。该算法具有更少的RAM需求和以盲起点为初始值的更快的网络收敛速度的特点。仿真显示以该神经网络作为前置补偿,系统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少的RAM。

English Abstract

李明奇, 李玉柏, 彭启琮.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OFDM系统的失真补偿[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7, 36(4): 677-680.
引用本文: 李明奇, 李玉柏, 彭启琮.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OFDM系统的失真补偿[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7, 36(4): 677-680.
LI Ming-qi, LI Yu-bai, PENG Qi-cong. Compensation of Distortions in OFDM System by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7, 36(4): 677-680.
Citation: LI Ming-qi, LI Yu-bai, PENG Qi-cong. Compensation of Distortions in OFDM System by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7, 36(4): 677-68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