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可扩展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价模型优化设计

胡威 李建华 陈秀真 蒋兴浩

胡威, 李建华, 陈秀真, 蒋兴浩. 可扩展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价模型优化设计[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 38(1): 113-116.
引用本文: 胡威, 李建华, 陈秀真, 蒋兴浩. 可扩展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价模型优化设计[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 38(1): 113-116.
HU Wei, LI Jian-hua, CHEN Xiu-zhen, JIANG Xing-hao. Improved Design of the Scalable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Model[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9, 38(1): 113-116.
Citation: HU Wei, LI Jian-hua, CHEN Xiu-zhen, JIANG Xing-hao. Improved Design of the Scalable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Model[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9, 38(1): 113-116.

可扩展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价模型优化设计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605019,60402019);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6-039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胡威(1977-),男,博士生,主要从事信息安全综合管理方面的研究.

  • 中图分类号: TP393.08

Improved Design of the Scalable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Model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629
  • HTML全文浏览量:  123
  • PDF下载量:  4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7-05-09
  • 修回日期:  2007-11-20
  • 刊出日期:  2009-02-15

可扩展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价模型优化设计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605019,60402019);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6-0393)

    作者简介:

    胡威(1977-),男,博士生,主要从事信息安全综合管理方面的研究.

  • 中图分类号: TP393.08

摘要: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为管理者提供一种宏观角度的安全管理,但该领域研究始终缺乏统一的认知和规范。该文基于Endsley的研究成果,提出一种可扩展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模型,将态势提取的概念引入网络安全领域。在态势数据处理中,该模型引入时空知识库来规范态势提取过程,并将态势作为实体对象进行建模。所提出的模型中包含了攻击频率、攻击时间和空间信息,简化了态势提取过程,探讨了态势模型的规范化。并利用真实数据评估态势模型,证明了该模型的实用性和效率。

English Abstract

胡威, 李建华, 陈秀真, 蒋兴浩. 可扩展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价模型优化设计[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 38(1): 113-116.
引用本文: 胡威, 李建华, 陈秀真, 蒋兴浩. 可扩展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价模型优化设计[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 38(1): 113-116.
HU Wei, LI Jian-hua, CHEN Xiu-zhen, JIANG Xing-hao. Improved Design of the Scalable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Model[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9, 38(1): 113-116.
Citation: HU Wei, LI Jian-hua, CHEN Xiu-zhen, JIANG Xing-hao. Improved Design of the Scalable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Model[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9, 38(1): 113-11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