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基于PCB线圈的钢丝绳金属横截面积损失检测方法

王美萱 刘志亮 杨磊磊 刘嘉轩 于川凯 王离

王美萱, 刘志亮, 杨磊磊, 刘嘉轩, 于川凯, 王离. 基于PCB线圈的钢丝绳金属横截面积损失检测方法[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doi: 10.12178/1001-0548.2023111
引用本文: 王美萱, 刘志亮, 杨磊磊, 刘嘉轩, 于川凯, 王离. 基于PCB线圈的钢丝绳金属横截面积损失检测方法[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doi: 10.12178/1001-0548.2023111
WANG Meixuan, LIU Zhiliang, YANG Leilei, LIU Jiaxuan, YU Chuankai, WANG Li. A LMA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PCB Coil for Wire Ropes[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doi: 10.12178/1001-0548.2023111
Citation: WANG Meixuan, LIU Zhiliang, YANG Leilei, LIU Jiaxuan, YU Chuankai, WANG Li. A LMA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PCB Coil for Wire Ropes[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doi: 10.12178/1001-0548.2023111

基于PCB线圈的钢丝绳金属横截面积损失检测方法

doi: 10.12178/1001-0548.202311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美萱,主要从事钢丝绳无损检测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 通信作者E-mail:Zhiliang_Liu@uestc.edu.cn
  • 中图分类号: TH7

A LMA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PCB Coil for Wire Ropes

  • 摘要: 钢丝绳金属横截面积损失(Loss of Metallic Area, LMA)直接影响钢丝绳承载强度等特性,因此其检测及定量分析对于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主磁通检测中存在的线圈绕制困难、参数确定模糊等问题,基于仿真模型提出一种基于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的分体式线圈结构,分析了设计过程中线圈匝数、线圈层数、线距等参数对检测信号的影响;建立主磁通检测模型,探究损伤宽度对于主磁通检测信号的影响规律,并针对损伤宽度减小造成的信号损失设计补偿方法;最后通过钢丝实验为例验证金属横截面积定量检测效果。实验表明,所提方法定量误差在1%以内,能够有效检测钢丝绳的LMA。
  • 图  1  钢丝绳主磁通检测原理图

    图  2  钢丝绳仿真模型

    图  3  不同匝数z对感应电压的影响

    图  4  不同层数m对感应电压的影响

    图  5  不同线距d对感应电压的影响

    图  6  不同线宽w对感应电压的影响

    图  7  不同提离值h对感应电压的影响

    图  8  不同印刷铜厚e对感应电压的影响

    图  9  不同损失率下PCB线圈中的磁通量

    图  10  磨损钢丝绳示意图

    图  11  线圈内径方向上的磁感应强度变化

    图  12  不同损伤宽度L下钢丝绳表面漏磁感应强度

    图  13  不同损伤宽度下损失率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

    图  14  补偿前后的磁通量变化

    图  15  模拟截面积损失的钢丝束

    图  16  钢丝绳定量检测实验装置

    图  17  轴向磁通量补偿实验结果

    图  18  实验数据处理

    图  19  定量拟合结果

    表  1  PCB线圈设计参数

    线圈参数含义单位
    m线圈层数
    z线圈匝数
    d线距mm
    w线宽mm
    e印刷铜厚mm
    h线圈距钢丝绳表面的提离距离mm
    下载: 导出CSV

    表  2  不同钢丝束的定量测试结果

    实际损失率%估计损失率%误差%
    1.981.3310.649
    2.972.38730.5827
    3.963.93660.0234
    4.954.8240.126
    5.945.62680.3114
    6.947.08110.1411
    8.928.84520.0748
    9.910.06340.1634
    15.8414.28870.6951
    19.819.0070.793
    27.7227.0350.165
    35.6434.78170.8583
    39.639.14790.4521
    47.5246.96480.5552
    55.4454.78170.6583
    59.458.95070.4493
    下载: 导出CSV
  • [1] REN L Y, LIU Z L, ZHOU J G. Shaking noise elimination for detecting local flaw in steel wire ropes based on magnetic flux leakage detec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2021, 70: 1-9.
    [2] ZHANG D L, GAO W, YAN X L. Determination of natural frequencies of pipes using white noise for magnetostrictive longitudinal Guided-Wave nondestructive testing[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2019, 69(6): 2678-2685.
    [3] ZHOU Z P, LIU Z L. Fault diagnosis of steel wire ropes based on magnetic flux leakage imaging under strong shaking and strand nois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2020, 68(3): 2543-2553.
    [4] NI Y C, ZHANG Q W, XIN R Y. Magnetic flux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bridge cable metal area loss damage[J]. Measurement, 2021, 167: 108443. doi:  10.1016/j.measurement.2020.108443
    [5] 杨叔子. 钢丝绳电磁无损检测[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YANG S Z. Wire rope electromagnetic non-destructive testing[M]. Beijing: China Machine Press, 2017.
    [6] ZHOU P, ZHOU G B, ZHU Z C, et al. A review of non-destructive damage detection methods for steel wire ropes[J]. Applied Sciences, 2019, 9(13): 2771-2786. doi:  10.3390/app9132771
    [7] 全国试验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无损检测仪器—钢丝绳电磁检测仪技术条件: GB/T 26832-2011[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National Testing Machine Standardization Technical Committee. Non-destructive testing instruments—Specifications for the wire rope electromagnetic tester: GB/T 26832-2011[S]. Beijing: China Standard Press, 2011.
    [8] 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铁磁性钢丝绳电磁检测方法: GB/T 21837-2008[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National Steel Standardization Technical Committee. Practice for electromagnetic examination of ferromagnetic steel wire rope: GB/T 21837-2008[S]. Beijing: China Standard Press, 2008.
    [9] 万强, 沈功田, 刘文贞, 等. 滑索承载索钢丝绳的剩磁检测应用[J]. 无损检测, 2020, 42(8): 20-24.

    WANG Q, SHENG G T, LIU W Z, et al. Application of residual magnetism testing of load carrying wire rope of strop ropeway[J]. Nondestructive Testing, 2020, 42(8): 20-24.
    [10] ZHANG D L, ZHANG E C, PAN S M, et al. Fast quantitative method to detect the cross-sectional loss of wire rope defect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2021, 70: 1-11.
    [11] 袁建明. 在役拉索金属截面积测量方法[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YUAN J M. Measurment methods for metal cross-sectional area of in-service cables[D]. Wuh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12] 谭继文, 战卫侠. 基于感应线圈的钢丝绳损伤检测[J].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1, 22(4): 1-3.

    TAN J W, ZHAN W X. Test of wire rope damage based on inductance coil[J]. 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1, 22(4): 1-3.
    [13] YAN X L, ZHANG D L, WANG H P. Increasing detection resolution of wire rope metallic cross-sectional area damage based on magnetic aggregation structure[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2019,DOI:  10.1109/TIM.2019.2947798.
    [14] YAN X L, ZHANG D L, ZHAO F. Improve the signal to noise ratio and installation convenience of the inductive coil for wire rope nondestructive testing[J]. Ndt & E International, 2017, 92: 221-227.
    [15] 晏小兰. 钢丝绳金属截面积损伤定量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YAN X L. Study on key technology of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n wire rope metallic cross-sectional area damage[D]. Harbi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9.
    [16] UMA R V, JEBAMALAR T S J, KALADEVI R. A hybrid Mfwt technique for denoising audio signals[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ve Sustainable Computational Technologies: [S. l. ]: CISCT, 2022: 1-6.
  • [1] 张治强, 王克强, 胡标, 张庆元.  异型截面波导模式变换技术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doi: 10.12178/1001-0548.2022098
    [2] 李翰超, 古阳, 于亚婷.  基于涡流无损检测技术的金属表面缺陷三维模拟分析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doi: 10.12178/1001-0548.2019201
    [3] 孙萍, 晏明国, 张鸿泽, 黄琦, 周林, 赵苡, 彭富刚, 刘培良.  差分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检测重金属离子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7.05.022
    [4] 支萌辉, 汤亮, 茅胜荣, 赵琳, 季磊, 鞠青云, 乔东海.  微型磁通门传感器的激励仿真设计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7.05.024
    [5] 林丽君, 殷鹰, 何明格, 尹湘云.  基于小波模极大值的磁瓦裂纹缺陷边缘检测算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5.02.021
    [6] 杨强, 杜平安, 周元, 游冬, 王勇.  PCB板动态分析等效建模方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5.03.028
    [7] 曲咏哲, 李玉山, 丁同浩, 闫旭.  高速PCB上同步开关噪声抑制的多级电容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3.02.010
    [8] 刘孝保, 杜平安.  基于实验的PCB板动态性能等效建模方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3.05.028
    [9] 刘孝保, 杜平安.  面向元器件的PCB板布局优化方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1.04.032
    [10] 刘孝保, 杜平安.  基于子结构方法的PCB板支撑布局优化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1.05.031
    [11] 袁正希, 倪乾峰, 袁世通, 何为.  PCB金手指表面变色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09.05.035
    [12] 谢建良, 陆传林, 邓龙江, 陈良.  偶联剂包覆片状金属磁粉电磁特性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13] 刘维亭, 张冰, 朱志宇.  主冷凝器模糊控制系统设计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14] 衣晓, 何友, 关欣.  主被动结合的协同定位模型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15] 陈怀新, 南建设, 肖先赐.  基于统计特征主分量的信号调制识别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16] 魏占永, 孙继平, 陆俭国.  隧道横截面对电磁波传播特性的影响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17] 向裕民.  同轴方形载流线圈间的磁力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18] 胡绍湘, 丁杰雄, 蔡重庆.  汽车后桥主锥总成综合检测和评判方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19] 杨华军, 罗毅, 申武军.  光纤光学头对三维磁光卡的信号检测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 冯双久, 韩宇峰.  Anderson磁通蠕动模型和超导体中不可逆线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 加载中
图(19)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87
  • HTML全文浏览量:  84
  • PDF下载量:  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4-17
  • 修回日期:  2023-07-24

基于PCB线圈的钢丝绳金属横截面积损失检测方法

doi: 10.12178/1001-0548.2023111
    作者简介:

    王美萱,主要从事钢丝绳无损检测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 通信作者E-mail:Zhiliang_Liu@uestc.edu.cn
  • 中图分类号: TH7

摘要: 钢丝绳金属横截面积损失(Loss of Metallic Area, LMA)直接影响钢丝绳承载强度等特性,因此其检测及定量分析对于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主磁通检测中存在的线圈绕制困难、参数确定模糊等问题,基于仿真模型提出一种基于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的分体式线圈结构,分析了设计过程中线圈匝数、线圈层数、线距等参数对检测信号的影响;建立主磁通检测模型,探究损伤宽度对于主磁通检测信号的影响规律,并针对损伤宽度减小造成的信号损失设计补偿方法;最后通过钢丝实验为例验证金属横截面积定量检测效果。实验表明,所提方法定量误差在1%以内,能够有效检测钢丝绳的LMA。

English Abstract

王美萱, 刘志亮, 杨磊磊, 刘嘉轩, 于川凯, 王离. 基于PCB线圈的钢丝绳金属横截面积损失检测方法[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doi: 10.12178/1001-0548.2023111
引用本文: 王美萱, 刘志亮, 杨磊磊, 刘嘉轩, 于川凯, 王离. 基于PCB线圈的钢丝绳金属横截面积损失检测方法[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doi: 10.12178/1001-0548.2023111
WANG Meixuan, LIU Zhiliang, YANG Leilei, LIU Jiaxuan, YU Chuankai, WANG Li. A LMA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PCB Coil for Wire Ropes[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doi: 10.12178/1001-0548.2023111
Citation: WANG Meixuan, LIU Zhiliang, YANG Leilei, LIU Jiaxuan, YU Chuankai, WANG Li. A LMA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PCB Coil for Wire Ropes[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doi: 10.12178/1001-0548.2023111
  • 钢丝绳作为一种柔性部件,具有承载能力强、柔韧性突出、工作稳定性好等优点[1-3]。在使用过程中,钢丝绳不可避免地发生磨损、断丝和腐蚀等损伤[4-6],导致其金属横截面积不断减小,严重影响弹性性能、承载能力等工作特性。国内外针对钢丝绳金属横截面积损失(Loss of Metallic Area, LMA)制定了相关检测和报废标准[7, 8],但目前LMA检测方法误差大、检测设备安装复杂成为制约钢丝绳无损检测的瓶颈。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钢丝绳LMA,对相关装备运行安全及设备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9]

    目前,针对LMA的漏磁检测方法主要分为磁通检测法[10]、磁桥检测法[5]及漏磁反演法[11]。其中磁通检测法通过感应线圈检测磁通变化能够直观反映LMA损失量,避免了磁桥分布对检测信号的影响及理论模型中存在的误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线圈结构及磁路设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双排差动线圈[12]、周向分布线圈[13]及聚磁检测线圈[14]等改善设计,优化了LMA检测效果。此类传统线圈通常由导线手工绕制,灵活性较高,但绕制过程繁琐、参数难以修改,同时受到待测件直径、形状及传感器设计影响较大,难以标准化。相较于传统线圈,近年来由于制作工艺提升,PCB线圈因其紧凑电路结构及生产过程中的一致性得到工业广泛应用。在钢丝绳无损检测场景中,由于工况中钢丝绳的连续性使得传统线圈无法预制和预安装,因此采用PCB线圈个性化设计为此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本文基于钢丝绳电磁检测原理,提出一种基于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线圈分体结构的传感器设计方法,通过仿真数据分析线圈设计参数对检测效果的影响。同时,针对线圈LMA检测受损伤宽度影响较大的问题,提出补偿方案。最后,结合仿真及实验数据,拟合损伤程度与磁通变化量间的线性关系,验证PCB线圈的检测与量化能力。

    • 钢丝绳主磁通检测原理如图1(a)所示,当钢丝绳受到足够磁场激励时,会被饱和磁化,与磁场源形成完整磁路。当钢丝绳产生LMA类损伤时,损伤处由相对磁导率较高的铁磁材料变为空气,由此产生的磁通量改变引起检测线圈感应电压发生变化[15]

      图  1  钢丝绳主磁通检测原理图

      当钢丝绳未发生损伤时,线圈中的总磁通量可以表示为:

      $$ \begin{split} &\quad \varPhi = {\varPhi _{{\text{wr}}}} + {\varPhi _{{\text{air}}}} \\ & = {B_{{\text{wr}}}}{S_{{\text{wr}}}} + {B_{{\text{air}}}}{S_{{\text{air}}}} \\ \end{split} $$ (1)

      式中,$ \varPhi $$ {\varPhi _{{\text{wr}}}} $$ {\varPhi _{{\text{air}}}} $分别是未发生损伤时线圈中的总磁通量、钢丝绳内部磁通量、钢丝绳表面与线圈中气隙的磁通量;$ {B_{{\text{wr}}}} $$ {B_{{\text{air}}}} $分别是钢丝绳内部及外部气隙中的磁感应强度;$ {S_{{\text{wr}}}} $$ {S_{{\text{air}}}} $是未发生损伤时钢丝绳及外部气隙的横截面积。

      当钢丝绳产生LMA类损伤时,钢丝绳减少的横截面积等于空气增加的横截面积,此时线圈中的总磁通量为:

      $$ {\varPhi ^{'}} = {B_{{\text{wr}}}}({S_{{\text{wr}}}} - \Delta S) + {B_{{\text{air}}}}({S_{{\text{air}}}} + \Delta S) $$ (2)

      式中,$ {\varPhi ^{'}} $是损伤后线圈中的总磁通量,$ \Delta S $是钢丝绳损失的横截面积。

      因此,线圈中磁通量变化量为:

      $$ \varDelta \varPhi = \varPhi - \varPhi ' = \left( {{B_{{\text{wr}}}} - {B_{{\text{air}}}}} \right)\varDelta S $$ (3)

      由式(3)可见,钢丝绳金属横截面积的变化与线圈中磁通量变化量成线性关系。随着截面积损失增大,线圈中的磁通量变化量增加,其感应电压可表示为[16]

      $$ v = - N\frac{{\Delta \varPhi }}{{\Delta t}} $$ (4)

      式中,N为线圈匝数,$ \Delta \varPhi $为线圈中磁通量变化量。

    • 主磁通检测传感器线圈结构如图1(b)所示,本文利用仿真规划PCB线圈结构参数、分布参数及引线位置,并通过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FPC)连接线插头将两部分线圈结构组合,进而检测完整主磁通变化。

      表1为PCB线圈的6种设计参数,其中匝数与提离值可以根据理论计算获得,其余四个参数主要受加工工艺和传感器空间等多因素影响,难以直接表达。因此为分析线圈结构对检测效果的影响,本文利用ANSYS Maxwell仿真软件对线圈的设计参数进行分析。由于钢丝绳的复杂螺旋结构特征,其模型网格数量十分庞大,结果往往超出ANSYS的计算范围。同时,饱和磁化时相同直径钢丝绳与钢管的磁通量差距较小[5],为提高仿真效率,本文使用等效钢管模型作为简化的钢丝绳模型。如图2所示,通过8组周向分布的永磁体模块对等效模型饱和磁化,模型具有1%损失率的LMA损伤,分析PCB线圈检测的损伤信号,从而指导PCB线圈结构设计与优化。

      表 1  PCB线圈设计参数

      线圈参数含义单位
      m线圈层数
      z线圈匝数
      d线距mm
      w线宽mm
      e印刷铜厚mm
      h线圈距钢丝绳表面的提离距离mm

      图  2  钢丝绳仿真模型

      由于表1中的PCB线圈设计参数为独立变量,不相互影响,因此,采用变量控制法对线圈的最终设计参数进行研究。其中,为研究PCB线圈的最优匝数及分布,考虑PCB受传感器的内部空间限制,仿真验证了相同损伤和运行速度下不同匝数线圈的感应电压。如图3所示,感应电压与线圈匝数成正比,与理论相符,因此为改善检测效果,应在允许范围内增加线圈匝数。当匝数固定时,平面线圈层数即PCB层数对检测效果影响有限,但考虑制造工艺、加工成本及电路复杂程度等因素,单层PCB线圈更适用于实际LMA检测。

      图  3  不同匝数z对感应电压的影响

      图  4  不同层数m对感应电压的影响

      除此之外,本文仿真分析了40匝单层线圈下,不同线距d、线宽w、提离值h以及印刷铜厚e对线圈中的感应电压的影响规律。如图5图8所示,线距、线宽及提离值的增大会导致感应电压降低,其中每增加0.01 mm线距,峰值减小约0.4%,每增加0.01 mm线宽峰值减小约0.38%,而提离值每增加0.5 mm,电压峰值减小约1.1%。印刷铜厚对于检测效果的影响微弱,可忽略不计。

      图  5  不同线距d对感应电压的影响

      图  6  不同线宽w对感应电压的影响

      基于仿真结果中各参数对检测电压的影响规律,本文结合实际PCB板制作工艺、性价比等多方面考虑,形成了最优设计参数选择方案如下:(1)根据传感器空间和实际限制确定PCB板加工中难以调整的线宽、线距及铜厚参数;(2)优先考虑匝数,接着考虑提离值,最后考虑层数。最终根据实际传感器设计和参数影响规律,设计参数为单层40匝线圈结构,其中线宽0.15 mm,线距0.176 mm,铜厚0.035 mm,提离值为5 mm。

      图  7  不同提离值h对感应电压的影响

      图  8  不同印刷铜厚e对感应电压的影响

    • 本文基于图2的仿真模型,通过设置长度L=190 mm的不同损失率的LMA损伤进行分析。图9展示了线圈内部磁通量随LMA的变化趋势,当损失率逐渐增大时,线圈内部磁通量逐渐减小。这是由于当钢丝绳发生磨损时,气隙区域由原有的区域Air增大为区域I和II。根据式(3)和式(4),检测线圈电压信号取决于线圈内部磁通变化量,当钢丝绳产生LMA损伤时,PCB线圈中的磁通量可进一步表示为:

      $$ \varPhi ' = {B_{{\text{wr}}'}}(S - \varDelta S) + {B_{{\text{air2}}}}\varDelta S + {B_{{\text{air1}}}}{S_{{\text{air}}}} $$ (5)

      式中,$ {B_{{\text{wr}}'}} $是发生磨损后钢丝绳内部的磁感应强度;${B_{{\text{air1}}}}$是空气区域I的磁感应强度,${B_{{\text{air2}}}}$是空气区域II中的磁感应强度;$\Delta S$为区域I的LMA大小。

      图  9  不同损失率下PCB线圈中的磁通量

      此时,PCB线圈中的磁通量变化量$\Delta \varPhi '$为:

      $$ \begin{split} & \Delta \varPhi ' = ({B_{{\text{wr}}'}} - {B_{{\text{air2}}}})\Delta S - ({B_{{\text{wr}}}} - {B_{{\text{wr'}}}})S \\ &\qquad\qquad - ({B_{{\text{air}}}} - {B_{{\text{air1}}}}){S_{{\text{air}}}} \end{split} $$ (6)

      通过仿真对如图10所示的线圈半径方向上的磁感应强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如图11所示,在区域II处由于铁磁材料磨损为空气,因此区域II磨损前后磁感应强度差异较大。但同时由图11可知,钢丝绳内部的磁感应强度变化量与空气区域I中的磁感应强度变化量,即图中区域I与III变化量近似相等,式(6)可进一步表示为:

      $$ \Delta \varPhi ' = ({B_{{\text{wr}}}} - {B_{{\text{air}}}})\Delta S - \Delta B(S + {S_{{\text{air}}}}) $$ (7)

      图  10  磨损钢丝绳示意图

      图  11  线圈内径方向上的磁感应强度变化

    • 由式(7)可得,PCB线圈中的磁通量变化量$ \Delta \varPhi ' $与钢丝绳横截面积损失成正比,与空气中的漏磁场变化量$ \Delta B $成反比。但当对相同LMA值、不同轴向宽度的损伤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时,空气中磁场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当传感器两端磁极间距为106 mm时,针对2 mm~160 mm的不同损伤宽度进行了分析,其中损伤宽度分别为10 mm、50 mm、150 mm的典型磁场强度分布形态如图12所示。当损伤宽度小于20 mm时,漏磁场呈现为类脉冲形态,随着损伤宽度增大漏磁场宽度逐渐增大。当损伤宽度大于20 mm时,漏磁场逐渐分离出两个波峰,并随着宽度增大波峰逐渐远离。当损伤宽度超过磁极间距时,漏磁场形态不再变化,但峰值依然受到影响。因此即使LMA值一定,损伤宽度依然会影响漏磁场分布,进而影响检测线圈内部磁通量变化,为后续的定量分析带来困难。

      图  12  不同损伤宽度L下钢丝绳表面漏磁感应强度

      仿真设计了不同损伤宽度模型,其磁通变化量与损失率之间的关系如图13所示。当损伤宽度一定时,损失率与磁通变化量呈正比关系。由图13可见,损伤宽度越小,磁通变化量随损失率变化的斜率越小。

      为减弱损伤宽度对检测效果的影响,通过式(7)对测量结果进行补偿,补偿量为$\Delta B(S{\text{ + }}{S_{{\text{air}}}})$,补偿后的磁通量变化量$\Delta {\varPhi _{{\text{ret}}}}$为:

      $$ \Delta {\varPhi _{{\text{ret}}}} = \Delta \varPhi ' + \Delta B(S + {S_{{\text{air}}}}) $$ (8)

      对于损伤宽度分别为30 mm和190 mm的钢丝绳模型,根据公式求出损伤宽度补偿后的磁通量变化量。补偿前后的相同损伤率,不同损伤宽度下的磁通变化量如图14所示,能够减弱损伤宽度带来的对定量分析的影响。

      图  13  不同损伤宽度下损失率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

      图  14  补偿前后的磁通量变化

    • 实验过程中为便于设置不同规格损伤进行分析,采用如图15所示的平行钢丝束代替钢丝绳分析。图16为检测钢丝绳的实验平台,利用传感器内部数采卡采集钢丝束的损伤信号,传输至上位机进行进一步处理。实验中为模拟实际钢丝绳直径,采用25根直径5 mm的钢丝与10根直径1 mm的钢丝,构成总横截面积为498.475 mm2的钢丝束。

      图  15  模拟截面积损失的钢丝束

      图17为实验条件下不同损伤宽度磁通量变化检测量$\Delta \varPhi '$及经补偿量$\Delta {\varPhi _{{\text{ret}}}}$与损伤宽度之间的关系。由图可得,补偿后的磁通量变化量极大抑制了损伤宽度带来的影响,验证了该补偿方法的有效性。

      图  16  钢丝绳定量检测实验装置

      图  17  轴向磁通量补偿实验结果

      同时,实验设计LMA值为1.56%~86.61%共25组实验作为标准件实验,为了保证实验的稳定性,每组实验进行5次。其中图18(a)为损失率为19.7%时的实验数据之一,通过短时傅里叶变换及小波降噪去除信号中的工频噪声及高频噪声,得到的降噪后的数据如图18(b)所示。图中电压下降信号由于钢丝绳出现损伤导致金属横截面积减少,磁通量变化量增大且为正值,根据式(4),此时电压为负值,当钢丝绳金属横截面积不再继续减少,磁通量变化量为零,因此感应电压也恢复为零值。

      利用上述损伤宽度补偿方法对磁通信号进行补偿处理后,使用线性拟合损失率和电压峰值的函数,拟合结果如图19所示。为验证该函数的有效性,实验采用23根直径5 mm和9根直径为2.5 mm组成的总横截面积为495.78 mm2的钢丝束作为测试组,并设计了1.9%~59.4%共16组不同的LMA值进行验证。通过拟合函数获得16组测试件的LMA估计值,如表2所示,估计值与实际值最大误差为0.8583%,符合国家相关测量标准,具有较好的定量效果。

      图  18  实验数据处理

      图  19  定量拟合结果

      表 2  不同钢丝束的定量测试结果

      实际损失率%估计损失率%误差%
      1.981.3310.649
      2.972.38730.5827
      3.963.93660.0234
      4.954.8240.126
      5.945.62680.3114
      6.947.08110.1411
      8.928.84520.0748
      9.910.06340.1634
      15.8414.28870.6951
      19.819.0070.793
      27.7227.0350.165
      35.6434.78170.8583
      39.639.14790.4521
      47.5246.96480.5552
      55.4454.78170.6583
      59.458.95070.4493
    • 本文基于主磁通检测原理设计了PCB线圈,利用仿真优化线圈参数、分析损伤宽度对主磁通变化量的影响,提出了改进磁通检测的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主磁通轴向磁通量补偿法的有效性。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本文所设计的PCB线圈的检测效果和定量误差,得出以下结论:

      1) 增加线圈匝数、减小线圈提离值可以显著提升PCB线圈的检测灵敏度,PCB线圈的层数、线宽、线距等参数影响较小,在线圈设计时可依据PCB空间考虑部分参数改善;

      2) 损伤宽度会严重影响PCB线圈检测效果,本文提出的损伤宽度补偿方法能够抑制宽度变化带来的影响,同时为线圈定量分析提供稳定数据;

      3) 本文设计线圈能够有效检测LMA类损伤,测量误差在1%以内,符合相关检测标准,为实际工况下的钢丝绳定量分析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