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胡浪涛, 毕松姣, 刘全金, 吴建岚, 杨瑞.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多小区NOMA能效优化功率分配算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2, 51(3): 384-391.
doi: 10.12178/1001-0548.2021193
|
[2] |
王尧, 易伟, 孔令讲.
长航迹稳定跟踪的雷达功率分配算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2, 51(6): 841-846.
doi: 10.12178/1001-0548.2022179
|
[3] |
田心记, 黄玉霞, 李晓静.
NOMA系统中最大化能量效率的功率分配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1, 50(1): 1-7.
doi: 10.12178/1001-0548.2019232
|
[4] |
陈杨, 张忠培, 李彬睿.
基于非完美信道信息的协作NOMA系统中保密通信技术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0, 49(5): 674-679.
doi: 10.12178/1001-0548.2020066
|
[5] |
田心记, 张丹青, 李晓静.
下行NOMA系统中公平的功率分配方案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0, 49(1): 36-41.
doi: 10.12178/1001-0548.2019053
|
[6] |
王琪, 罗印升, 倪福银.
车辆复合电源功率分配稳定控制策略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8, 47(3): 376-381.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8.03.009
|
[7] |
方正, 李艳, 黎海涛, 李裕.
超密集网络空域协同波束形成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6, 45(2): 185-190.
|
[8] |
林静然, 姜昌旭, 利强, 邵怀宗, 李玉柏.
基于ADMM的分布式功率分配和接入控制联合优化算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6, 45(5): 726-731.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6.05.003
|
[9] |
陈大江, 秦臻, 秦志光.
窃听信道下的认证信道容量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5, 44(4): 579-583.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5.04.017
|
[10] |
雷维嘉, 崔军, 谢显中.
基于位置的认知网络中继选择与功率分配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4, 43(4): 492-496.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4.04.003
|
[11] |
肖海林, 王鹏, 聂在平, 欧阳缮.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基站协作通信功率分配方案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4, 43(1): 26-30,41.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4.01.004
|
[12] |
柴争义, 陈亮, 朱思峰, 沈连丰.
认知无线网络中基于免疫克隆优化的功率分配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3, 42(1): 36-40.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3.01.009
|
[13] |
马卓, 杜拴义, 王新梅.
基于加权广义逆OFDM信道估计算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2, 41(1): 36-39,146.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2.01.007
|
[14] |
谢先斌, 郭伟.
认知通信机会容量最大化的信道分配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2, 41(1): 17-20.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2.01.003
|
[15] |
肖海林, 欧阳缮, 聂在平, 李忻.
天线互耦对室内MIMO无线信道容量的影响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 38(4): 493-495.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09.04.004
|
[16] |
魏宁, 张忠培, 李少谦.
解码前传协同通信的断线率最小化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 38(1): 36-39.
|
[17] |
赵慧, 龙航, 王文博.
MIMO系统中利用空间相关性的同信道干扰消除算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8, 37(2): 202-205.
|
[18] |
佟卫华.
采用循环前缀的OFDM信道盲估计算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8, 37(3): 370-373.
|
[19] |
陈欣捷, 仇润鹤.
影响MIMO系统信道容量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8, 37(1): 50-53.
|
[20] |
曾志民, 郑洁莹, 张天魁.
OFDM系统多小区联合资源分配算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8, 37(6): 811-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