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基于FPGA的超高速FFT硬件实现

王林泉 皮亦鸣 陈晓宁 肖欣

王林泉, 皮亦鸣, 陈晓宁, 肖欣. 基于FPGA的超高速FFT硬件实现[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5, 34(2): 152-155.
引用本文: 王林泉, 皮亦鸣, 陈晓宁, 肖欣. 基于FPGA的超高速FFT硬件实现[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5, 34(2): 152-155.
WANG Lin-quan, PI Yi-ming, CHEN Xiao-ning, XIAO Xin. Realization of High-Speed FFT by FPGA[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5, 34(2): 152-155.
Citation: WANG Lin-quan, PI Yi-ming, CHEN Xiao-ning, XIAO Xin. Realization of High-Speed FFT by FPGA[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5, 34(2): 152-155.

基于FPGA的超高速FFT硬件实现

基金项目: 

高校博士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03061400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林泉(1978-),男,硕士生,主要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皮亦鸣(1968-),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主要从事雷达成像,雷达与导航系统方面的研究.

    王林泉(1978-),男,硕士生,主要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皮亦鸣(1968-),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主要从事雷达成像,雷达与导航系统方面的研究.

  • 中图分类号: TN911.72

Realization of High-Speed FFT by FPGA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525
  • HTML全文浏览量:  230
  • PDF下载量:  12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4-06-30
  • 刊出日期:  2005-04-15

基于FPGA的超高速FFT硬件实现

    基金项目:

    高校博士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030614001)

    作者简介:

    王林泉(1978-),男,硕士生,主要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皮亦鸣(1968-),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主要从事雷达成像,雷达与导航系统方面的研究.

    王林泉(1978-),男,硕士生,主要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皮亦鸣(1968-),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主要从事雷达成像,雷达与导航系统方面的研究.

  • 中图分类号: TN911.72

摘要: 介绍了频域抽取基二快速傅里叶运算的基本原理;讨论了基于FPGA达4 096点的大点数超高速FFT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方法,当多组大点数进行FFT运算时,利用FPGA内部大容量存储资源,采用乒乓结构进行流型运算,提高FFT运算速度,同时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对实际硬件进行了FFT运算测试,测试结果证明了系统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并且利用该硬件系统成功完成了星载SAR实时成像处理。

English Abstract

王林泉, 皮亦鸣, 陈晓宁, 肖欣. 基于FPGA的超高速FFT硬件实现[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5, 34(2): 152-155.
引用本文: 王林泉, 皮亦鸣, 陈晓宁, 肖欣. 基于FPGA的超高速FFT硬件实现[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5, 34(2): 152-155.
WANG Lin-quan, PI Yi-ming, CHEN Xiao-ning, XIAO Xin. Realization of High-Speed FFT by FPGA[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5, 34(2): 152-155.
Citation: WANG Lin-quan, PI Yi-ming, CHEN Xiao-ning, XIAO Xin. Realization of High-Speed FFT by FPGA[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5, 34(2): 152-15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