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基于RADIUS/EAP的WLAN认证及其安全性分析

王曼珠 周亮

王曼珠, 周亮. 基于RADIUS/EAP的WLAN认证及其安全性分析[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5, 34(2): 168-171.
引用本文: 王曼珠, 周亮. 基于RADIUS/EAP的WLAN认证及其安全性分析[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5, 34(2): 168-171.
WANG Man-zhu, ZHOU Liang. Authentication and Security Analysis for WLAN Based on RADIUS/EAP[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5, 34(2): 168-171.
Citation: WANG Man-zhu, ZHOU Liang. Authentication and Security Analysis for WLAN Based on RADIUS/EAP[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5, 34(2): 168-171.

基于RADIUS/EAP的WLAN认证及其安全性分析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曼珠(1957-),女,北京市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信息安全研究与教育方面的研究;周亮(1961-),男,重庆市人,教授,主要从事通信编码与密码研究和教育方面的研究.

    王曼珠(1957-),女,北京市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信息安全研究与教育方面的研究;周亮(1961-),男,重庆市人,教授,主要从事通信编码与密码研究和教育方面的研究.

  • 中图分类号: TN393.08

Authentication and Security Analysis for WLAN Based on RADIUS/EAP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231
  • HTML全文浏览量:  120
  • PDF下载量:  11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4-07-17
  • 刊出日期:  2005-04-15

基于RADIUS/EAP的WLAN认证及其安全性分析

    作者简介:

    王曼珠(1957-),女,北京市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信息安全研究与教育方面的研究;周亮(1961-),男,重庆市人,教授,主要从事通信编码与密码研究和教育方面的研究.

    王曼珠(1957-),女,北京市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信息安全研究与教育方面的研究;周亮(1961-),男,重庆市人,教授,主要从事通信编码与密码研究和教育方面的研究.

  • 中图分类号: TN393.08

摘要: 介绍了基于RADIUS/EAP协议的IEEE 802.1x无线局域网的接入认证过程与结构,针对无线局域网访问控制具有的三方协作过程特点,分析了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机制,指出了或者由于协议自身缺陷或者由于不恰当的系统实现或者由于协议恶化,均可以导致有无线局域网的6个方面的安全漏洞,指出了需充分利用RADIUS/EAP分组结构的数据段提供加密认证并且还需设计双门接入的认证机制。最后比较了常见的四种安全接入方案,指出了在不同程度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抵御各种攻击的能力。

English Abstract

王曼珠, 周亮. 基于RADIUS/EAP的WLAN认证及其安全性分析[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5, 34(2): 168-171.
引用本文: 王曼珠, 周亮. 基于RADIUS/EAP的WLAN认证及其安全性分析[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5, 34(2): 168-171.
WANG Man-zhu, ZHOU Liang. Authentication and Security Analysis for WLAN Based on RADIUS/EAP[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5, 34(2): 168-171.
Citation: WANG Man-zhu, ZHOU Liang. Authentication and Security Analysis for WLAN Based on RADIUS/EAP[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5, 34(2): 168-17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