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人工免疫机制在木马检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陈雷霆 张亮

陈雷霆, 张亮. 人工免疫机制在木马检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5, 34(2): 221-224.
引用本文: 陈雷霆, 张亮. 人工免疫机制在木马检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5, 34(2): 221-224.
CHEN Lei-ting, ZHANG Liang. Research of Trojan Detection System Based on Artificial Immune[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5, 34(2): 221-224.
Citation: CHEN Lei-ting, ZHANG Liang. Research of Trojan Detection System Based on Artificial Immune[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5, 34(2): 221-224.

人工免疫机制在木马检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863计划项目(2002AA142040);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03FG013-008)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陈雷霆(1966-),男,在职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网络信息安全、网络多媒体方面的研究;张亮(1975-),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网络安全方面的研究.

    陈雷霆(1966-),男,在职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网络信息安全、网络多媒体方面的研究;张亮(1975-),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网络安全方面的研究.

  • 中图分类号: TP393.08

Research of Trojan Detection System Based on Artificial Immune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195
  • HTML全文浏览量:  148
  • PDF下载量:  6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4-05-13
  • 刊出日期:  2005-04-15

人工免疫机制在木马检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863计划项目(2002AA142040);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03FG013-008)

    作者简介:

    陈雷霆(1966-),男,在职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网络信息安全、网络多媒体方面的研究;张亮(1975-),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网络安全方面的研究.

    陈雷霆(1966-),男,在职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网络信息安全、网络多媒体方面的研究;张亮(1975-),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网络安全方面的研究.

  • 中图分类号: TP393.08

摘要: 指出了当前反病毒软件在检测未知木马方面的不足,介绍了人工免疫系统在反病毒软件自适应性方面的优点,以及人工免疫机制在木马检测方面的可行性;通过对木马新技术的分析,用一个木马模型证明了现在计算机安全体系的不足,提出将木马检测从反病毒软件中迁移到免疫型入侵检测系统中作为子系统,利用其免疫机制来提高木马检测的自适应能力;并同时提出了依据进程的系统资源使用状况来映射进程的系统调用的行为模式,以此建立了基于人工免疫机制的木马检测模型。

English Abstract

陈雷霆, 张亮. 人工免疫机制在木马检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5, 34(2): 221-224.
引用本文: 陈雷霆, 张亮. 人工免疫机制在木马检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5, 34(2): 221-224.
CHEN Lei-ting, ZHANG Liang. Research of Trojan Detection System Based on Artificial Immune[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5, 34(2): 221-224.
Citation: CHEN Lei-ting, ZHANG Liang. Research of Trojan Detection System Based on Artificial Immune[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5, 34(2): 221-2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