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石东子, 林宏辉, 刘一江, 张鑫.
面向骨架手势识别的全局时空可变形网络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4, 53(1): 60-66.
doi: 10.12178/1001-0548.2022401
|
[2] |
郭磊, 林啸宇, 王勇, 陈正武, 常伟.
基于深度学习的直升机旋翼声信号检测与识别一体化算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 52(6): 925-931.
doi: 10.12178/1001-0548.2023108
|
[3] |
杨旺功, 淮永建, 张福泉.
基于Gabor及深度神经网络的葡萄种子分类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0, 49(1): 131-138.
doi: 10.12178/1001-0548.2019164
|
[4] |
董帅, 李文生, 张文强, 邹昆.
基于多视图循环神经网络的三维物体识别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0, 49(2): 269-275.
doi: 10.12178/1001-0548.2019017
|
[5] |
胡青松, 张亮, 丁娟, 李世银.
人体动作数据编码与CNN精确识别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0, 49(3): 473-480.
doi: 10.12178/1001-0548.2019108
|
[6] |
吴斌, 王利龙, 邵延华.
改进双向二维局部保持投影的人脸识别算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9, 48(6): 904-909, 924.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9.06.015
|
[7] |
田坤, 李晋.
太赫兹频段微动特征边缘检测及提取方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8, 47(1): 19-24, 36.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8.01.003
|
[8] |
黄颖, 王文斌, 郑弘晖.
基于代数多重网格的图像传感器物体识别技术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5, 44(5): 743-748.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5.05.018
|
[9] |
闫海, 李国辉, 李建勋.
雷达抗欺骗式干扰信号特征提取方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5, 44(1): 50-54.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5.01.008
|
[10] |
韩杰思, 沈建京.
采用图像滤波的多特征JPEG盲检测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1, 40(2): 255-260.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1.02.020
|
[11] |
王敏琴, 韩国强, 涂泳秋.
新型的无监督纹理分割方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0, 39(1): 11-15.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0.01.003
|
[12] |
蒲晓蓉, 樊科, 黄东.
类内子流形局部间隔对齐的人脸图像判别方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0, 39(6): 915-919.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0.06.023
|
[13] |
龙文, 马坤, 辛阳, 杨义先.
适用于协议特征提取的关联规则改进算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0, 39(2): 302-305.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0.02.032
|
[14] |
李建勋, 唐斌, 吕强.
双谱特征提取在欺骗式干扰方式识别中的应用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 38(3): 329-332.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09.03.003
|
[15] |
刘德平, 刘晓宇, 陈建军.
逆向工程特征参数提取技术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8, 37(3): 474-477.
|
[16] |
于雪莲, 刘本永.
最优的核判别分析用于雷达目标识别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8, 37(6): 883-885,937.
|
[17] |
孙建成, 张太镒, 刘海员.
基于SVM的多类模拟调制方式识别算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6, 35(2): 149-152.
|
[18] |
孟庆宇, 刘本永, 姚宏达.
基于分数本征特征的手写数字识别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6, 35(3): 289-291.
|
[19] |
许仕海, 张晓玲, 江勇, 吉宗海.
一维运动目标的特征估计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5, 34(6): 767-770.
|
[20] |
王贵新, 刘建胜, 居琰, 汪同庆, 彭健, 杨波.
“有效行”特征对手写体字符的识别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1, 30(3): 287-2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