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磊, 高联丽, 宋井宽.
面向视觉对话的自适应视觉记忆网络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1, 50(5): 749-753.
doi: 10.12178/1001-0548.2021057
|
[2] |
宋连宁, 叶雨农, 荣志, 胡俊, 聂在平.
基于自适应多层复源波束的多目标散射分析方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8, 47(4): 497-501.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8.04.004
|
[3] |
刘影, 谢驰.
基于小波时间延迟估计的宽带信号波束形成算法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8, 47(2): 183-188.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8.02.004
|
[4] |
刘影, 谢驰.
基于小波分析的改进旁瓣相消宽带信号波束形成算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8, 47(1): 25-29.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8.01.004
|
[5] |
阮宗利, 魏平, 钱国兵, 袁晓垒.
基于MNC-FastICA算法的稳健自适应波束形成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7, 46(3): 505-510.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7.03.005
|
[6] |
刘玉红, 张艳山, 李永杰, 杨开富, 颜红梅.
基于视觉感受野特性的自适应图像去噪算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7, 46(6): 934-941.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7.06.024
|
[7] |
方正, 李艳, 黎海涛, 李裕.
超密集网络空域协同波束形成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6, 45(2): 185-190.
|
[8] |
张伟, 李明, 李朝海.
一种MIMO雷达更窄主瓣波束形成方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5, 44(3): 321-325.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5.03.001
|
[9] |
罗亚松, 胡洪宁, 刘忠, 胡生亮, 张建强.
基于OFDM信号的自适应水声信道估计算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4, 43(5): 678-684.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4.05.008
|
[10] |
代国定, 欧健, 马任月, 杨令, 刘跃智.
提高带载能力的高稳定性自适应斜坡补偿电路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4, 43(2): 226-230.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4.02.013
|
[11] |
邹林, 汪学刚.
宽带数字阵列雷达波束形成的优化实现方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2, 41(3): 368-372.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2.03.008
|
[12] |
陈晓梅, 孟晓风, 王国华.
自适应阈值估计的MS模型仿真建模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1, 40(1): 58-63.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1.01.011
|
[13] |
江勇, 张晓玲, 师君.
极化SAR改进Lee滤波相干斑抑制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 38(1): 5-8.
|
[14] |
覃岭, 黄茜, 李会勇, 何子述.
主瓣干扰下宽带圆阵自适应波束形成方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 38(3): 359-362.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09.03.010
|
[15] |
林静然, 彭启琮, 邵怀宗, 居太亮.
用于宽带非平稳信源分离的一种盲波束算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8, 37(3): 343-346.
|
[16] |
左朝树, 刘心松, 邱元杰, 陈小辉, 李可.
一种分布式并行服务器节点故障检测算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7, 36(1): 119-121,125.
|
[17] |
熊超, 王建英.
弱信号环境下的盲自适应波束形成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7, 36(2): 182-185.
|
[18] |
张扬, 邹洲, 吕泽均, 弓喜英.
基于均匀圆阵的相干信号波束形成方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7, 36(1): 20-23.
|
[19] |
顾攀, 刘心松, 陈小辉, 邱元杰, 左朝树.
分布式并行数据库系统中任务分配算法的设计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6, 35(6): 946-949.
|
[20] |
何荣希, 王晟, 李乐民.
光网络中支持多粒度的子通路保护算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3, 32(3): 245-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