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胡冉, 邓科.
电力无线通信网络统计复用业务信道接入控制改进算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0, 49(1): 81-86.
doi: 10.12178/1001-0548.2018106
|
[2] |
刘金华, 况祥, 钟伟锋, 周文辉.
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自适应控制方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9, 48(4): 533-538.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9.04.009
|
[3] |
罗学刚, 吕俊瑞, 王华军, 杨强.
选择性计算的快速非局部均值图像去噪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5, 44(1): 84-90.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5.01.014
|
[4] |
邓涛, 罗恩晴, 张艳山, 颜红梅.
基于选择性注意的交通环境显著性及眼动特征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4, 43(4): 624-628.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4.04.027
|
[5] |
梁瑞仕, 姜云飞, 杨会志.
基于有序爬山法的前向启发式搜索规划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3, 42(3): 464-469.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3.03.028
|
[6] |
陈拥军, 袁慎芳.
无线传感器网络最小能耗拓扑控制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2, 41(4): 568-573.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2.04.018
|
[7] |
李兆训, 胡捍英, 崔维嘉, 窦冬冬.
车辆中继的车-车通信系统差错性能分析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1, 40(6): 849-854.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1.06.008
|
[8] |
陈亚丁, 李少谦, 程郁凡.
无线通信系统综合抗干扰效能评估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0, 39(2): 196-200,208.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0.02.009
|
[9] |
王杰令, 刘祖军, 杨宏, 易克初.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的RAKE合并接收方案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0, 39(5): 662-665.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0.05.003
|
[10] |
张翼德, 冯钢, 薛飞.
无线通信网中的新型移动性模型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 38(3): 333-337.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09.03.004
|
[11] |
徐斌阳, 李少谦.
认知无线电系统中的联合功率控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8, 37(5): 649-652.
|
[12] |
范英磊, 郑培超, 苏放, 李勇, 徐惠民.
异构网络中的视频传输服务质量框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8, 37(1): 90-93.
|
[13] |
付卫红, 杨小牛, 刘乃安, 曾兴雯.
宽带无线通信中的MIMO系统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7, 36(2): 176-178,206.
|
[14] |
杨浩淼, 孙世新, 李洪伟.
前向安全的基于身份加密方案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7, 36(3): 534-537.
|
[15] |
曹建蜀, 汪学刚.
机载前向阵雷达近程杂波频移补偿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6, 35(3): 320-323.
|
[16] |
尧德中.
选择性注意脑电成分的新模型及其应用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4, 33(4): 414-418.
|
[17] |
董昕, 龚耀寰.
MIMO频率选择性信道自适应均衡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4, 33(3): 225-227.
|
[18] |
王亚峰, 万生鹏, 胡渝.
无线光码分多址通信系统编码技术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1999, 28(4): 415-418.
|
[19] |
熊金涛, 周玉光.
空间光通信控制计算机接口设计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1998, 27(5): 522-525.
|
[20] |
陈金岭, 王保强, 杨秀丽.
多传感器系统的灵敏度、选择性与精度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1997, 26(3): 318-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