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小婧, 任勇, 晋涛, 裴楚.
基于边缘代理及深度学习的轻量型云边协同框架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 52(5): 756-764.
doi: 10.12178/1001-0548.2022144
|
[2] |
张婷婷, 杨红雨, 林毅.
融合表示学习的中医面部穴位检测框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 52(2): 175-181.
doi: 10.12178/1001-0548.2022392
|
[3] |
彭云峰, 何模雄, 隆克平.
入侵检测灰色空间模型及应用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2, 41(3): 453-458.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2.03.025
|
[4] |
周华, 孟相如, 张立, 乔向东.
环形结构的入侵容忍系统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0, 39(4): 589-592.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0.04.025
|
[5] |
武斌, 杨义先, 郑康锋.
入侵检测中基于序列模式的告警关联分析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 38(3): 415-418.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09.03.023
|
[6] |
杨宏宇, 李春林.
采用FA和SVDFRM的SVM入侵检测分类模型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 38(2): 240-244.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09.02.20
|
[7] |
杨宏宇, 朱丹, 谢丰, 谢丽霞.
入侵异常检测研究综述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 38(5): 587-596.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09.05.014
|
[8] |
刘才铭, 张雁, 赵辉, 彭凌西, 曾金全.
多级免疫检测器集在分布式入侵检测中的应用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7, 36(6): 1179-1182.
|
[9] |
郑君杰, 肖军模, 刘志华, 王晓蕾, 王宏涛.
基于Honeypot技术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7, 36(2): 257-259.
|
[10] |
程永新, 许家珆, 陈科.
一种新型入侵检测模型及其检测器生成算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6, 35(2): 235-238.
|
[11] |
彭宏.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入侵检测方法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6, 35(1): 108-110,136.
|
[12] |
黄均才, 王凤碧, 罗讯, 佘堃, 周明天.
基于人工免疫的新型入侵检测系统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6, 35(1): 93-95,99.
|
[13] |
吴知, 许家珆.
免疫原理在多Agent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5, 34(3): 381-384.
|
[14] |
杨挺, 罗光春.
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修复机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5, 34(5): 634-637.
|
[15] |
刘碧森, 钟守铭.
基于RST和SVM的入侵检测系统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5, 34(4): 533-536.
|
[16] |
周世杰, 秦志光, 张峰, 张险峰, 刘锦德.
基于多Agent的入侵快速响应系统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4, 33(4): 419-422.
|
[17] |
黄羽, 黄迪明, 何险峰, 武明.
遗传算法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3, 32(6): 679-682.
|
[18] |
周海刚, 肖军模.
一种基于移动代理的入侵检测系统框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3, 32(6): 683-686.
|
[19] |
詹瑾瑜, 熊光泽, 孙明.
基于DM的入侵检测系统结构方案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2, 31(5): 502-506.
|
[20] |
陈霖.
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2, 31(2): 188-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