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朱元江, 杨康, 鲍秋香, 徐宇, 蒋卫祥, 宋世千.
数字阵列宽带多波束发射设计与验证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 52(6): 818-825.
doi: 10.12178/1001-0548.2023077
|
[2] |
张扬, 陈家辉, 郭世盛, 崔国龙.
宽波束微波层析建筑布局成像算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 52(2): 188-195.
doi: 10.12178/1001-0548.2022163
|
[3] |
孙长印, 梁有为, 江帆, 王军选.
场景化毫米波特征选择和波束预测算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 52(5): 689-698.
doi: 10.12178/1001-0548.2022214
|
[4] |
侯卫民, 苏佳, 王静.
传感器网络中提高吞吐量的机会波束调度算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9, 48(3): 336-339.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9.03.004
|
[5] |
阮宗利, 魏平, 钱国兵, 袁晓垒.
基于MNC-FastICA算法的稳健自适应波束形成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7, 46(3): 505-510.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7.03.005
|
[6] |
肖海林, 张文娟, 聂在平, 王茹.
基于布谷鸟搜索算法的用户选择和干扰对齐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7, 46(6): 801-805, 818.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7.06.001
|
[7] |
方正, 李艳, 黎海涛, 李裕.
超密集网络空域协同波束形成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6, 45(2): 185-190.
|
[8] |
肖海林, 任婵婵, 聂在平, 李民政.
基于线性权重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多基站协作波束成型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5, 44(5): 663-667.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5.05.004
|
[9] |
张伟, 李明, 李朝海.
一种MIMO雷达更窄主瓣波束形成方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5, 44(3): 321-325.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5.03.001
|
[10] |
邹林, 汪学刚.
宽带数字阵列雷达波束形成的优化实现方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2, 41(3): 368-372.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2.03.008
|
[11] |
谢先斌, 郭伟.
认知通信机会容量最大化的信道分配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2, 41(1): 17-20.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2.01.003
|
[12] |
胡剑浩, 杨凤, 熊兴中.
交织多址接入系统信道容量证明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 38(4): 481-484.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09.04.001
|
[13] |
张翼德, 冯钢, 薛飞.
无线通信网中的新型移动性模型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 38(3): 333-337.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09.03.004
|
[14] |
陈欣捷, 仇润鹤.
影响MIMO系统信道容量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8, 37(1): 50-53.
|
[15] |
伍裕江, 聂在平.
应用互耦补偿的多天线无线系统容量分析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8, 37(2): 188-190,296.
|
[16] |
熊超, 王建英.
弱信号环境下的盲自适应波束形成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7, 36(2): 182-185.
|
[17] |
龙宁, 张凤荔.
基于FFT的数字多波束测向算法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5, 34(1): 16-18.
|
[18] |
叶华文, 戴冠中, 王红.
一类输入饱和的线性系统的输入到状态镇定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1, 30(2): 195-198.
|
[19] |
熊思民, 聂能, 景锋.
多径环境下TD-SCDMA系统容量分析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1, 30(3): 226-230.
|
[20] |
马逾钢, 洪福明, 李乐民.
一种新形的CDMA蜂房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容量性能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1998, 27(1): 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