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彭逸飞, 涂晓东, 许都, 王颢钢, 谢军, 蒋体钢.
时间触发以太网与时间敏感网络时钟同步失效对比分析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23, 52(5): 718-727.
doi: 10.12178/1001-0548.2022223
|
[2] |
李龙飞, 史阳春, 王剑峰, 贺占庄.
面向千兆以太网的动态RDMA通信方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8, 47(5): 672-679.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8.05.006
|
[3] |
姜春茂, 王启明, 申倩, 许美玉.
一种适合移动云节点的可靠存储模型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6, 45(1): 113-117.
|
[4] |
于海征, 边红.
近地卫星网络的一致随机超图数据传输模型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4, 43(4): 607-611.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4.04.024
|
[5] |
姚毅, 胡剑浩, 马上.
基于余数系统的OFDM无损峰均比抑制方法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3, 42(5): 667-671,733.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3.05.005
|
[6] |
王晓喃, 钱焕延.
基于定位信息的下一代全IP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2, 41(5): 741-747.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2.05.019
|
[7] |
李允, 陈昊, 晏华.
下一代汽车软件系统运行时环境通信算法的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2, 41(3): 429-434.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2.03.021
|
[8] |
张聪, 沈惠璋.
网络自然密度社团结构模块度函数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2, 41(2): 185-191.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2.02.003
|
[9] |
王晓喃, 高德民.
下一代全IP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与设计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0, 39(6): 924-928,951.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0.06.025
|
[10] |
詹惠琴, 古军, 习友宝.
正态分布随机Petri网的串并行结构化简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8, 37(3): 424-427.
|
[11] |
唐友喜, 易新平, 邵士海.
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IMT-Advanced的特征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8, 37(2): 161-167.
|
[12] |
崔明雷, 汪学刚.
用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实现的雷达远程通信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5, 34(5): 607-610.
|
[13] |
郑万立, 涂晓东, 田永刚.
共享缓存式以太网交换机缓存结构分析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4, 33(6): 738-742.
|
[14] |
李俊生, 蔡群, 赵东风, 白建斌.
通信网业务参量的一个随机预测模型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2, 31(4): 345-348.
|
[15] |
何元清, 孙世新, 陈文宇.
网络通信延迟对并行效率的影响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2, 31(2): 156-158.
|
[16] |
彭明祥, 李仕明, 兰永.
经理收入的ISM分析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2, 31(6): 648-653.
|
[17] |
詹柔莹.
网络传输层协议的随机Petri网模型及性能分析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1, 30(1): 13-16.
|
[18] |
孙世新, 陈平安, 张艳.
与FFT并行算法相适应的体系结构探讨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0, 29(5): 535-539.
|
[19] |
任立勇, 卢显良.
基于串-并行计算BP网络拓扑结构的研究与实现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0, 29(2): 197-200.
|
[20] |
郑朝晖, 邱昆, 邱琪, 宋玉娥.
多路快速以太网信号的复用传输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0, 29(4): 384-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