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多热源相控阵天线微通道冷板拓扑结构设计

谭慧 陈加进 吴龙文 卢婷 杜平安

谭慧, 陈加进, 吴龙文, 卢婷, 杜平安. 多热源相控阵天线微通道冷板拓扑结构设计[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9, 48(1): 150-155.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9.01.022
引用本文: 谭慧, 陈加进, 吴龙文, 卢婷, 杜平安. 多热源相控阵天线微通道冷板拓扑结构设计[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9, 48(1): 150-155.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9.01.022
TAN Hui, CHEN Jia-jin, WU Long-wen, LU Ting, DU Ping-an. Topology Design of Microchannel Heat Sink for Phased Array Antenna Cooling with Multiple Sources[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19, 48(1): 150-155.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9.01.022
Citation: TAN Hui, CHEN Jia-jin, WU Long-wen, LU Ting, DU Ping-an. Topology Design of Microchannel Heat Sink for Phased Array Antenna Cooling with Multiple Sources[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19, 48(1): 150-155.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9.01.022

多热源相控阵天线微通道冷板拓扑结构设计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9.01.022
基金项目: 

国防基础科研计划重点项目 JCKY2013210B0040A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谭慧(1986-), 女, 博士生, 主要从事微通道散热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 杜平安, 教授, E-mail:dupingan@uestc.edu.cn
  • 中图分类号: TB131

Topology Design of Microchannel Heat Sink for Phased Array Antenna Cooling with Multiple Sources

图(1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343
  • HTML全文浏览量:  2033
  • PDF下载量:  12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10-30
  • 修回日期:  2018-11-27
  • 刊出日期:  2019-01-30

多热源相控阵天线微通道冷板拓扑结构设计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9.01.022
    基金项目:

    国防基础科研计划重点项目 JCKY2013210B0040A

    作者简介:

    谭慧(1986-), 女, 博士生, 主要从事微通道散热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 杜平安, 教授, E-mail:dupingan@uestc.edu.cn
  • 中图分类号: TB131

摘要: 该文为解决相控阵天线阵面的温度不均,设计了S型微通道、类树形分叉横向微通道和T型纵向微通道3种拓扑结构。以多热源温度均匀性为设计指标,利用数值仿真分析了3种微通道拓扑结构的性能,结果表明T型纵向微通道冷板的热源温度均匀性最优。通过实验验证了T型纵向微通道结构的优越性,并且得出了多热源温度均匀性随着热源总功率的提高而降低,随入口流量的增加而提高的规律,为多热源相控阵天线的热设计提供了依据。

English Abstract

谭慧, 陈加进, 吴龙文, 卢婷, 杜平安. 多热源相控阵天线微通道冷板拓扑结构设计[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9, 48(1): 150-155.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9.01.022
引用本文: 谭慧, 陈加进, 吴龙文, 卢婷, 杜平安. 多热源相控阵天线微通道冷板拓扑结构设计[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9, 48(1): 150-155.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9.01.022
TAN Hui, CHEN Jia-jin, WU Long-wen, LU Ting, DU Ping-an. Topology Design of Microchannel Heat Sink for Phased Array Antenna Cooling with Multiple Sources[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19, 48(1): 150-155.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9.01.022
Citation: TAN Hui, CHEN Jia-jin, WU Long-wen, LU Ting, DU Ping-an. Topology Design of Microchannel Heat Sink for Phased Array Antenna Cooling with Multiple Sources[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19, 48(1): 150-155.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9.01.022
  • 相控阵天线以其小型化和高度集成化的技术优势而得到迅速发展。天线阵面排列大量T/R组件,组件中高功率放大器等电子元器件对温度敏感,因此阵面温度分布不均会导致T/R组件的相位不一致,从而影响甚至损坏天线性能[1]。控制阵面各组件的温度均匀性将是天线热控设计面临的重要难题。

    文献[2]采用集成微通道冷板对某相控阵雷达实现了高效的散热管理。文献[3]对某型机载相控阵天线散热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使阵面平均温差不超过10 ℃。文献[4]为提高相控阵雷达的散热能力,分析了平直型微通道截面尺寸因素和流体入口条件对其换热系数的影响。文献[5]设计了面向四通道T/R组件的S型流道冷板与阶梯出入口Z型流道冷板,表明通过调整流道结构参数能够有效降低芯片最高温度。文献[6]提出优化微通道截面形状可以减低芯片表面最高温度。文献[7]认为采用构形理论设计的流道具有“最优”的散热性能,提出流道拓扑结构优化是提高冷板均温性的有效途径。文献[8]通过实验验证了构造树形微通道比传统S型流道在传热和压降方面具有更好的优势。文献[9]研究了树形流道分叉结构的生成原理,分析得到流道分级级数不断增加、散热性能不断提升的规律。文献[10-12]分别探索了树形分形最优结构设计,研究了分形流道的结构参数对流量分布的影响。文献[13]分析比较了不同微通道拓扑结构对芯片散热效果的影响,发现树形微通道散热的芯片温度最低且分布最均匀。

    迄今为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提高微通道冷板的散热能力,对改善天线阵面的温度均匀性关注较少。实际上,微通道的散热能力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能够满足大部分相控阵天线的散热要求。相较而言,相控阵天线阵面温度均匀性将直接影响天线的工作性能,因此研究冷板流道的拓扑结构以改善多热源的温度均匀性显得更加重要。本文从流道拓扑结构设计的角度出发,基于已有的S型流道和分形流道提出了S型微通道结构、类树形分叉横向微通道结构和T型纵向微通道结构,以温度标准差为指标分析了这3种结构的温度均匀性,为多热源相控阵天线的热设计提供了参考。

    • 某机载Ka频段相控阵天线包括天线阵面组件、T/R模块、馈电网络组件等模块,如图 1所示。该天线系统将多个T/R模块集成制造为一个T/R阵列模块,集成度非常高。天线热耗集中于T/R组件的功放芯片,芯片按二维矩阵方式排列在射频印制板上,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多热源矩阵。微通道冷板安装在T/R组件下方。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中冷却液在流道内仅发生单相对流换热。

      图  1  相控阵天线系统组成示意图

    • S型流道是相控阵冷板常用的拓扑结构。本文以常规S型流道为基础,设计了基于S型的微通道结构,如图 2所示,入口宽度w0=6 mm,流道宽度w1=3 mm,微通道宽度wc=0.4 mm,肋宽we=0.4 mm,高度hc= 1.6 mm,长度lc=50 mm。

      图  2  S型微通道结构

      由于热量集中于阵面中部,在设计中流道中间多处布置截面为矩形的平行微通道,以增加散热面积,降低局部高温。流体在冷板通道内的压力损失主要来源于流体的黏性摩擦损失和流体的动量变化,其数值与流道长度成正比例相关。因此该拓扑结构的缺点为流程较长、冷板的压力损失过大,且下游区域冷却液温度升高导致散热效率降低,使阵面右侧的热源温度偏高。

    • 由于T/R组件在阵面上按矩阵方式排列,若将热源按行分组,则形成多行子阵列热源。分别对每一行子阵列热源进行冷却,相应的流道拓扑结构呈横向分布,同时沿阵面中央左右对称。考虑到分形结构流量分布均匀、散热效率高,本文设计了类树形分叉横向微通道结构,如图 3所示。经研究发现树形分形结构流阻最小时满足以下几何条件[8-9, 14]:${D_{i + 1}}/{D_i} = {2^{ - 1/3}}$,D是水力直径;w是矩形截面流道宽度;h是流道高度;i是分形级数,i=0, 1, 2, 3。综合考虑几何条件及加工因素,取w0=6 mm,w1=3 mm, w2=1.5 mm。与传统分形结构相比,该结构没有严格的上下游分支数要求,即每一通道在下一层次的分支数不一定相等。图 4所示分形结构的分形次数均为2,图 4a是2分叉,即两次分形的分支数都为2,图 4b是3-2分叉,即两次分形的分支数分别是3、2。在阵面中央布置多组截面是矩形的平行微通道。微通道长度lc=38.6 mm,与S型结构相比已经缩短了距离,减小了压力损失,并通过分形结构改善了温度分布,但是热源在微通道长度方向呈彼此串联形式,导致沿冷却液流动方向每一行的热源温度逐渐升高,下游的热源温度控制困难。

      图  3  类树形分叉横向微通道结构

      图  4  类树形分形结构

    • 将阵面热源按列分组,则流道结构相应地呈纵向分布、且沿阵面上下对称。因此每一行的热源可以看成多个列向的热源,只需调整流向每列的流量即可改善热源的温度均匀性。冷却液首先经中心T型结构分形,改变流向,成为纵向的上下两部分。其中上下两部分并非完全对称,通过数值分析热源温度场,确定w1=4.5 mm,w2=6 mm,流体最后分别进入局部纵向微通道组,微通道长度仅18.5 mm,远小于其他两种拓扑结构,如图 5所示。以“中间微通道数量多、两端少”的原则,通过局部调整微通道数量,即可均衡每列热源之间的温度差异。

      图  5  T型纵向微通道结构

    • 为便于比较各拓扑结构的性能,设定3种结构采用相同的冷板材料、外形尺寸、冷却液工质及热源功耗。

    • 冷板热仿真几何模型如图 6所示,冷板尺寸均为133.5 mm×132.5 mm×10 mm,出入口直径均为3.5 mm。为简化计算,热源采用尺寸均为5 mm× 7 mm×1.2 mm的芯片,且每个芯片规格相同,数量为20,冷却液为水,入口温度为20 ℃。设定流道内为三维稳态充分发展的层流,通道壁面光滑,流体不可压缩,不会随着温度的升高发生相变,流体的物性均为常数。无内热源,不计重力,能量方程中忽略黏性耗散和辐射换热。

      图  6  仿真模型

    • 衡量热源温度均匀性的指标包括极差(R)和标准差(σ),其表达式分别为:

      $$ R = {x_{\max }} - {x_{\min }} $$ (1)
      $$ \sigma = \sqrt {\frac{1}{n}\sum\limits_{i = 1}^n {{{({x_i} - \bar x)}^2}} } $$ (2)

      式中,n为热源数量;xi为每个热源中心温度;x为所有热源的平均温度;xmax为所有热源的最高温度;xmin为所有热源的最低温度。从数值上看Rσ,极差仅指明了热源温度的最大范围,而标准差能较准确地反映各热源温度的离散程度,标准差越小,说明热源温度的波动越小,越稳定。因此本文同文献[15]一样选择σ为衡量热源温度均匀性的指标。

      分别计算3种拓扑结构在相同工况下的热源温度。当入口流量为0.4 L/min,总功率为256 W时,T型纵向微通道冷板的热源温度均匀性最好,其温度标准差为1.13 ℃;其次为类树形分叉横向微通道结构,其温度标准差为1.75 ℃;S型微通道结构,其温度标准差为2.24 ℃。从图 7可以看出,流道拓扑结构对热源温度分布有重要影响。S型微通道结构的热源温度呈现左侧低、右下侧高的特点;类树形分叉横向微通道结构的热源温度得到了改善,每列4个热源的温度较均匀,而横向热源温差明显;T型纵向微通道结构的热源温度分布最优,中间一列热源的温度最低。从图 8可以看出,S型微通道结构压降远大于其他两种结构,类树形分叉横向微通道结构和T型纵向微通道结构的压力分布更均匀。

      图  7  各结构热源温度云图

      图  8  各结构压力分布云图

    • 选择温度均匀性较好的两种结构进行实验,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类树形分叉横向微通道和T型纵向微通道,样件尺寸与仿真模型相同,通过工业CT得到的X光扫描图像如图 9所示。实验系统由加热、微流动驱动、测量模块组成,如图 10所示。热源采用20个规格相同的陶瓷发热片,用绝缘导热胶粘接在冷板表面。发热片尺寸为5 mm×7 mm×1.2 mm,呈5×4阵列排布,横向间距为15.6 mm,纵向间距为16.2 mm。

      图  9  冷板样件工业CT扫描图像

      图  10  实验平台

      分别测量总功率在64~320 W和进口流量0.4 L/min、0.8 L/min时的芯片中心点温度。同样以温度标准差为实验指标,测量结果如图 11所示。

      图  11  温度标准差随芯片总功率变化曲线

      图 11可以看出:相同工况下,T型纵向微通道结构的温度均匀性比类树形分叉横向结构更好。芯片总功率和入口流量都是影响温度均匀性的重要因素。两个结构呈现类似的规律:即总功率提高,温度均匀性下降;入口流量增加,温度均匀性提高。随着总功率的增大,两者温度均匀性的差距逐渐增大,因此在较高功率时,T型纵向微通道结构的优势将更明显。

      图 11还可以看出,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较好,平均误差在16.7%以内。实验中选用热电偶测量温度,精度为±0.5 ℃,粘接陶瓷发热片的导热硅胶高度偏差为1%。另外受到样件表面粗糙度、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导致实验结果比仿真结果偏高。但数值计算和实验测试反应出的规律相同,说明了T型纵向微通道结构更有利于实现相控阵多热源的温度均匀性。

    • 针对相控阵天线难以保证温度均匀性的问题,本文设计了S型微通道、类树形分叉横向微通道和T型纵向微通道这3种微通道拓扑结构。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了两件温度均匀性好的相控阵冷板样件,并研究了热源功率、入口流量对热源温度均匀性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T型纵向微通道冷板的热源温度均匀性最好,为工程应用提供有效了的设计依据。

参考文献 (1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